背景:用戶成爲了算法的奴隸,無限推送在沒有滿足我們閱讀需求的同時成了我們的時間殺手
我們的書單中有一本書,是Make Time: How to Focus on What Matters Every Day。該書中,作者論述了各種內容平臺是如何透過無限推送不斷刺激用戶多巴胺分泌,從而導致用戶無法停止刷手機行爲的。在現代社會中生活,YouTube等內容平臺已經成爲我們獲取資訊最主要的渠道,但與此同時這些內容平臺卻透過算法不斷推送內容,大量消耗我們的時間,令我們無法自拔。另一方面,我們也愈加發現,我們訂閱的、真正想看的內容卻總是不被推送,YouTube卻一再推薦一些沒人真的關心的頻道的內容,比如各種所謂官方媒體的時事新聞,非常礙眼。
YouTube的推薦算法看起來十分短視,基本是我們最近看了什麼,它就一直推什麼話題的內容,經常導致我偶然看的某個話題的影片立刻佔據我的整個YouTube推薦,不斷引誘我觀看更多類似內容。這就帶來一個嚴重的問題,即我們對一個話題的資訊攝取經常斷檔,因爲我們一旦從某個話題的影片遊離開,YouTube馬上就不再推薦相關話題內容。
比如說,作爲一個長期關注生產力提升的圈子,我們關注很多健康話題的頻道,比如Dr. Eric Berg DC。長期依賴YouTube算法推送的我發現,YouTube算法推送的偏好會決定我的觀看內容,我只是隔開一段時間沒有關注Dr. Berg的最新影片,他的內容馬上就像從我的人生中消失了一般,再也沒有出現在推薦列表中。這直接導致我很久沒有關注他的新影片。
有些小夥伴透過YouTube的Subscription頁面來嘗試獲取自己實際關注的頻道的最新內容。然而結果想必大家也都知道,Subscription頁面中所有關注過的頻道內容全部羅列在一起,基本起不到長期關注我們真正希望關注的資訊源的作用。
YouTube本質上是一個發現和引流的平臺,不是用來長期整合資訊的工具。從大的哲學來講,我們尋找資訊源和長期追蹤資訊源使用的工具和哲學都不應該是一樣的。使用引流用的平臺來管理資訊,本來就是一種工具定位的錯位。
資訊獲取的哲學:訂閱爲主,發現爲輔
目前,內容創作領域基本已經形成了固定的哲學。內容創作應當分爲三層,分別是發現、訂閱和互動。讀者透過發現平臺的算法推薦發現某個創作者,然後訂閱來獲取該創作者更多的內容和觀點,最終進入社區和創作者進行互動。每個階段有不同的工具。
發現階段
這個階段重點在於引流,獲得算法推薦。一般的大力研究SEO的博客、知乎專欄和知乎的問題回答、Twitter、Medium、Quora、YouTube的創作都在此列。本質上,這個階段的創作,目標讀者不是讀者,而是推薦算法,即SEO。所謂流量入口。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階段的創作就算有subscribe,也依然是發現階段的創作。發現用的平臺不怎麼歡迎有深度但不具備引流作用的內容。
訂閱階段
訂閱階段的內容創作和發現階段最本質的區別,在於這個階段的創作是完全無視SEO的專注於內容的創作。Newsletter(免費/付費)、微信公衆號、知識星球、Locals在此列。一般來說,這個階段的創作會更加隨意一些,作者可能會寫更多明顯不會有流量,甚至爭議性的觀點。這個階段的創作內容明顯會有深度。
值得注意的是newsletter和博客的區別。博客由於重視SEO在搜索引擎引流的作用,本質上屬於引流工具。Newsletter看似和博客沒有區別,但卻屬於創作階段的工具。
『連接一千位鐵桿粉絲』理論就是發生在這一層的理論。
互動階段
訂閱階段依然是單方面接受資訊,而你真的喜歡某個作者,可能就會選擇進入他的社區參與更加頻繁的互動。這個階段的工具包括知識星球、Locals、Discord、Telegram、Matrix,都是打造社區互動用的工具。
訂閱階段和發現階段的不同原理
綜上所述,YouTube和知乎這種,本質上都屬於引流平臺,並不是創作平臺。因此,其特點就是不斷給我們推送更多新內容,並且不斷追蹤我們最新的閱覽興趣。這個系統本質不是做知識獲取用的。
如果你們沒有在使用RSS,你們的知識獲取系統恐怕是一片空白,隨着算法隨波逐流,居無定所。
RSS: 連接一千位不同平臺上的創作者
由於Facebook、YouTube等平臺推薦算法的同行襯托,RSS這個古老的技術到了今天重新變成了我們每個日常獲取資訊的讀者不可或缺的必備工具。YouTube的極具左派偏見的推薦算法早已完全無法作爲固定知識源的知識的長期獲取使用。
類比一下的話,各個newsletter就是國內的各種微信公衆號,RSS閱讀器就是微信平臺本身。透過RSS,我們可以訂閱關注很多不同平臺的資訊源,並且再也不被充滿左派偏見的推薦算法所左右。
在透過RSS重新關注了Dr. Berg等資訊源之後,我很快就重新跟上了Dr. Berg的進度,最近又瞭解到了很多關鍵的健康知識,比如銅是身體製造膠原蛋白的關鍵,以及如何逆轉陽痿。
還有很多其他被我這樣拾起的資訊源,比如Coin Bureau的newsletter。如果不是RSS,他的newsletter我根本沒有機會想起來看。
順便,這是本newsletter的RSS源。我不怎麼想透過郵件發送更新通知,RSS可能是最理想的訂閱方式。
基本上你在網上看到的所有內容都會提供RSS源。右鍵點擊頁面,然後『查看源碼』,然後搜索RSS,一般都可以找到RSS源。如果是YouTube頻道,影片一覽的頁面網址本身就是RSS源,可以直接在RSS閱讀器添加。
Inoreader,目前最理想的RSS閱讀器
2018 年主流 RSS 服务选哪家?Feedly、Inoreader 和 NewsBlur 全面横评
感興趣測評的或許可以參考一下上面這篇。
大家可以發現,Inoreader的UI十分適合閱讀。我自己測試過了Feedly等幾個其他閱讀器,體驗都不如Inoreader。
我推薦大家使用Magazine視圖(即圖中那樣的),右上角點All articles這樣你閱讀過的文章不會消失,並且個人設置中將日期顯示從『獲取日期』改成『發佈日期』。這個設置是我目前感覺最舒適的閱讀設置。
目前,每天早上我起來準備攝取資訊的時候,會將我訂閱的所有RSS源挨個點一遍看看有無更新。這樣一來,我會優先消化完所有我實際真正想要關注的資訊,而且這些資訊來自各種平臺(YouTube,newsletter,日本的note等等)卻全部彙總在一個地方,資訊攝取十分高效。在攝取完我真正訂閱的資訊後,我才會考慮看看YouTube給我推送什麼內容。這樣,我就保護了我獲取資訊的主動性。
Inoreader打開文章後,可以一鍵獲取全文,不過我個人傾向於點標題進入原本的網站閱讀。YouTube也是,雖然可以直接在Inoreader播放,我傾向於點開播放。
搭配Instapaper處理資訊
有時候在Inoreader處理每天的資訊時,看到好文章卻沒時間當場閱讀,就可以考慮保存到Instapaper這種『稍後閱讀』服務存着。不過,Inoreader也自帶read later功能,所以不一定用得着。Instapaper的好處是,不是來自你RSS源的文章也可以保存閱讀。
哲學篇:資訊處理的流化、自動化
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應當爲讓今後的生活更省力作出貢獻。我們優化人生的過程就是不斷做自動化來消除重複勞動的過程。RSS就是一個替你持續自動蒐集資訊的系統,並且將多個不同平臺的資訊彙集一處,當你打開RSS閱讀器時,更像是進行一種流化的資訊處理過程,而非閱讀過程。你可能集中打開大量文章,有些決定當場消化,有些保存稍後再看,有些存作資料。
RSS讓我們的資訊處理更高效、集中,並且不再產生遺漏,一旦網羅的情報源就始終停留在我們關注範圍內,不再被推薦算法淹沒。